華流感情





2017年4月7日,《朗讀者》製作人、主持人董卿在總局電話會議上,分享了製作《朗讀者》的經驗和心得。






董卿講話



“《朗讀者》火了之後,媒體會經常問我一個問題,你怎麼會想到做這樣一檔節目呢?我先和大家分享我最近在節目裡對故宮博物院的院長單霽翔做的採訪,他說:故宮是世界五大博物館之一,其餘分別是法國的盧浮宮、英國的大不列顛博物館、美國的大都會博物館和俄羅斯的埃米塔什博物館,正好對應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這說明沒有一個強大的博物館你就當不了聯合國常任理事國。話音一落,現場笑聲掌聲一片。雖說最後一句話有點玩笑的意思,但其中卻自有真意,一個國家的自信本質上是文化的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層、更持久的力量。作為媒體特別是國家媒體,旗幟鮮明地傳播弘揚優秀文化是我們責無旁貸的使命。”





“我做主持人22年的時間,在中央電視臺工作了15年,我深知這個平臺的影響力。就像今年春晚結束之後,我的口紅突然上了熱搜榜,讓人哭笑不得,但反過來也證明瞭平臺的影響力不可估量,那麼佔據這個平臺的我們應該做些什麼才能讓人們的注意力可以從外在轉向內在,從表面轉向本質呢?”



“幾乎所有的同行在分析《朗讀者》的火爆的時候都會說這個節目真是抓住了一個很好的“時機”,因為無論是大屏還是小屏都已經被一些同質化的節目霸佔了很長時間,所以《朗讀者》清新雋永、以文化人的面貌讓大家耳目一新。我同意這樣的觀點,“一夜走紅”恰恰說明這一類節目長期的匱乏。我想有很多人和我一樣在一年前、兩年前就看到了機會。”





“但為什麼不是所有人都能夠抓住這個機會呢?我總結是兩個‘決心’——有沒有一定要做成的決心和一定要做成精品的決心。做電視的同行都知道文化類節目在招商的時候往往不被看好,經常是一窮二白、舉步維艱,我們也不例外。外界都認為你董卿做節目那還不是要錢有錢要人有人嗎,這個真沒有。我們當時的境遇就是‘一個念頭、兩頁方案、三個散兵、四處磕頭’。”





“但讓我們特別感動的是臺內的各級領導非常認可這個策劃方案,臺編委會更是全票通過快速立項。包括我們有一次跟高司長彙報,他聽了一次之後說了一句話:力挺這樣的節目,就應該做。我覺得我們也很幸運,遇到了有明確判斷力和高度前瞻性的領導,這不僅是我們的保障,更激勵著我們堅定地去實現目標。”



“《朗讀者》節目是今年2月18日開播的,那一天是二十四節氣當中的雨水,後來有人開玩笑說節目火是日子挑得好,‘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但很多事情彷彿冥冥之中自有安排,一年前的2月19日那一天是習近平總書記到中央電視臺視察調研,當時就提出了‘多設計一些融思想性、藝術性於一體的好欄目,多辦一些膾炙人口、寓教於樂的好節目’的要求,我們的節目是從春天開始醞釀,歷經一年的艱辛終於在今年的春天和觀眾見面了。”



“第二點我想說的是僅僅有一個時機是不夠的,要打破文化類節目曲高和寡的魔咒,就要有創新的勇氣,把文化節目辦成精品節目的決心。《朗讀者》是一個完全原創的節目,沒有任何可以借鑑的模式,因此我們邀請了英國的模式研發團隊、國內的專家學者經過了好幾輪的論證。我記得在節目錄制前一個星期我們還在開策劃會。”



“劉震雲、陸川、陳維亞、陳小川、白巖鬆、朱海、張頤武、康震等等都為方案的不斷成熟貢獻著智慧。”



“大家始終在探討的就是如何讓文化節目的傳播更符合大眾傳播的特性,即讓一檔電視節目能夠引發最大多數人的參與和共鳴,真正實現共情。這裡面要解決一個核心問題,也是我們花了一年的時間在思考的問題——誰來讀、讀什麼、怎麼讀。節目創意的最初就確立了一個思想,《朗讀者》不應該是一個傳統的朗誦會,名家朗誦這種形式在劇場已經存在了很多年,很多主題晚會上我們也能看到一些詩朗誦,但是往往比較難引發強烈的共鳴。



大部分時間‘技巧’多於‘感情’,不符合現代受眾的審美習慣。我覺得作為電視的製作一定要把朗讀者的情感、寫作者的思想和觀眾的理解和諧統一起來,所以我們設計了‘訪談’+‘朗讀’+‘輕解析’的模式,將朗讀者的個人生命體驗完整地構建起來,讓故事的情緒提升到一個需要借文抒懷的時候文字順勢而出,經典文字的傳播便實現了最大化。”





“當麥家講述完兩代父子之間充滿掙扎的故事之後再讀自己的家信、當許淵衝老先生說人這一生不是過了多少日子而是記住了多少日子之後再讀林徽因、當無視貧窮和疾病依然快樂依然相愛依然在路上的丁一舟夫婦讀流浪的三毛,文字的魅力自然產生了疊加的效果,充滿感染力。”



“最初我們也曾經考慮過全明星陣容,覺得他們是收視的保障。但後來發現這是一種偏見,真正打動人心的一定不是‘光環’而是‘情懷’。比如許淵衝先生,這是一個對大多數人來講都是很陌生的名字,96歲、翻譯家、翻譯唐詩宋詞莎士比亞,聽上去很是高冷,但當我們的導演在和老先生接觸之後發現他是一個特別單純質樸豐富有趣的人,我們立刻決定把他作為第一期的VVIP。當然老先生的至情至性也讓導演吃了不少苦頭。



因為廣告贊助出了問題,我們更改過兩次錄製時間。一開始定在2016年的夏天,後來推遲了,我們錄不成節目,第二次錄他的時間是2016年的冬天,又沒錄成,第三次2017年1月我們終於真的要開始錄製了,再去請他,老爺子不搭理我們了,他覺得我們是騙子,覺得我們這些人沒有信用,就完全把我們拒之門外。當時眼看著離錄製越來越近,整個團隊就真的急了,不知所措。後來我說那怎麼辦,當時的確是我們晃了人家的時間,我們趕緊去道歉,導演團隊只能今天抱著果籃站在人家門口,明天抱著鮮花站在人家門口,終於一片誠意,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結果當然是皆大歡喜。”



“節目播出的第二天,許老爺子的譯著就直接衝進了當當網的熱搜,他告訴我們說,他家電話成了24小時熱線。為什麼是24小時?因為他有很多學生,親朋好友同事是在國外的,這個時差弄得他整日不得安寧。當然很多電視媒體很多電視臺也蜂擁而至要採訪他,老人家特別可愛,說:我在《朗讀者》裡面表現完美,不會再接受任何採訪。不過大家也可以再用果籃攻略試試看。”





“無論是名人還是普通人來到我們舞臺,我們都會把他們還原成一個平實的朗讀者的面貌,不去強調‘我會讀’,而是突出‘我要讀’,所以當老舍、巴金、冰心、路遙、史鐵生、季羨林、莎士比亞、海明威、小仲馬、梭羅、裴多菲等許多東西方的經典被朗讀的時候,觀眾沒有產生任何距離感,文字所創造的精神世界和當下受眾的精神世界遙相呼應,善良、正直、勇敢、進取、奉獻、尊重等人類最寶貴的品質和千百年前流傳至今的文字融合在一起,又一次給予我們力量,震撼我們的內心。”



“如果說這次節目播出之後有什麼是真正出乎我的意料的話,那就是新媒體的熱度和年輕受眾的喜愛。《朗讀者》到目前播出七期之後閱讀突破10萬+的公眾號已經達到了145篇,手機客戶端的收聽量達到了2.07億次,相關視訊全網播放近5.4億次。很多人問我你覺得為什麼年輕人會喜歡朗讀者,我就說為什麼你覺得他們不喜歡呢,他們成長在一個更富裕、更開放、更文明的社會,他們接受著更良好的教育,我們不要低估了他們的審美和判斷力,自以為瞭解他們就喜歡某一種類型的節目。就像當年李宗盛抨擊流行樂壇的口水歌太多,他說如果你只給聽眾吃豬食,那麼時間久了他們就變成了豬。許淵衝先生今年96歲,很多熱愛他的年輕人可能只有26歲,他們的確有年齡的差距,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在年齡的差距之外找到認知的統一。”





“有一次錄製作家畢飛宇,錄到凌晨兩點多,當時我們都覺得非常抱歉,但是他沒有絲毫怨言,始終興致勃勃,結束後他給我發了一條簡訊,說“我過去只在歐洲讀過,美國讀過,印度讀過,這是我第一次在中國朗讀,讓我們一起努力讓中國人知道生活裡還可以有一頓飯,是耳朵飯”。他的話也讓我想到了我最愛的巴金先生的一句話“我們不是隻靠吃米活著”,如果我們的工作能讓更多的人意識到這一點,那麼我們所有的堅持和努力就是有意義的。”






董卿分享《朗讀者》製作經驗後,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宣傳司司長高長力也作出重要講話。




高司長講話





“第一個關健詞就是“模式”。這個節目的成功,仍然應該歸功於精心研發出來的一個好模式。拿讀書節目來講,過去也有很多,但是都不能這樣打動人,為什麼,因為只有《朗讀者》通過模式解決了一個問題。這個節目不是個讀書節目,但它又是個讀書節目,它是一個一方面講述人生故事,然後把這個故事講到了情感的高潮點之後,才來用文藝作品抒發當事人的情懷這樣一個節目。所以它不講究朗讀者的朗讀技巧,而是講究參與者的真情實感。剛才董卿說了三者的感受合一。所以“訪談+朗讀+輕解析”的模式,就給我們一種新的朗讀的體驗。我們要做好節目,以後還是應該向《朗讀者》這樣,用一年的時間反覆的去策劃來研發出最恰當的節目模式。 ”



“第二點關健詞是‘情懷’,要做這樣一檔文化類節目,沒有情懷是不行的。 很多做節目的一開始想到的就是經濟收入,沒有了經濟收入,再好的想法都會放棄,但是做文化節目就是要首先有情懷。有商業投入,廣告投入,但是很艱難,當然我們後來聽說也有一些商家想要在這個節目做廣告,董卿認為那個產品和這個節目不匹配,就果斷的拒絕了。”



“剛才也講到,年輕人為什麼不喜歡《朗讀者》呢?實際上會喜歡的。有文化高品味的東西,是有需求的。我們電視製作人首先要有這個情懷,才能夠把一個有品位的東西傳達給受眾,也能夠引導受眾提高他們的審美。 ”



“第三點就是主持人內功。本來我們是很想讓董卿專門來講一下主持人如何練好內功的,但是今天她側重講《朗讀者》,而對於自己的內功沒有多聊。實際上我剛才會前還跟她交流,我們回憶三年前我們倆有一段對話,我當時就問她,為什麼在那麼多主持人之中,你能夠脫穎而出。她當時想了一下說,可能是上百場的磨鍊吧。後來我說那不對,其他很多主持人都經歷了上百場的磨鍊,為什麼他們沒有出來。後來我問她平時讀不讀書,她跟我說,每天睡覺前大概有一小時的讀書時間,這是多年保持的一個習慣。而且她的手機,她的iPad是不拿進臥室的,做到這一點是很不容易的。



一個主持人能堅持讀書,這是她日積月累後能夠將能力爆發的一個基礎。那麼我們就不難理解了,為什麼《中國詩詞大會》她能夠來主持,恐怕很多主持人是不敢站到那個主持臺上的。連我看完了節目都很自卑,覺得自己好沒文化。然後我趕緊去補詩詞的課,甚至還去買了喜馬拉雅上蒙曼老師講唐詩的音訊。 ”



“我身邊很多人都是被《中國詩詞大會》激發起他們對詩詞的熱情,所以我們主持人要想主持好節目,要想體現出一個人獨特的氣質,恐怕離不開內在的東西。腹有詩書氣自華,你沒有詩書,想裝出來是不可能的。”



“就今天這樣一個短短的20來分鐘的經驗分享,董卿都準備到了早晨三四點鐘。就是這種嚴謹的精神,工匠精神,才能夠使她做任何節目都保持她非常好的品質。”

文章來源: 在傳媒


同居蜜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進盒子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